编辑技巧观点和视线

时间:2022年10月31日 阅读: 326
编辑的技术(一)镜头画面怎么接,时间长度怎么定,影片怎么组织构成….业余影像创作者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编辑技巧。这一篇文章是作者访问了二十八位专业影像编辑者所得到的结论要知道影像编辑到底要考虑那些因素,遵...
编辑的技术(一)

镜头画面怎么接,时间长度怎么定,影片怎么组织构成….业余影像创作者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编辑技巧。


这一篇文章是作者访问了二十八位专业影像编辑者所得到的结论


要知道影像编辑到底要考虑那些因素,遵循什么原则,并且使影像编辑表现有深度,使编辑者对编辑过程产生乐趣。要了解这些问题,请你参考这一篇文章。


编辑技术就是构成的技术。


影像编辑并不是单纯的把不用的部份剪去,把要用的部份连接起来的单纯作业。编辑的目的是透过构成的技术,使影像的表现凸显新的意义。因此编辑是充满挑战而有趣的工作。也是一个很知性的谜题。


同样的素材交由不同的人编辑,就有不同的结果产生。构成的表现正是作者能力的表现。


编辑是”感性的技术”,而非”感性的魔术”。”感性的判断并非编辑的全部,它必须具备编辑的技术。


理想的编辑是使人感觉不到编辑的存在。


好比我们观看一部影片,你觉得过程很顺畅,就像看一处连贯的风景般。这样的编辑就是理想的编辑。


剪去不要的部份以后会产生不连贯的画面,如何把这些不相干画面巧妙平顺的衔接起来,这就是编辑的技术。纪录片制作在选择的过程中,热爱纪录片制作,有团队精神,各司其职,职责明确就成为了选择的标准。


很多时候我们用感性的眼光剪接影片,却无法编辑出顺畅的影片。


编辑有它的基本原则,并非凭我们的直觉随性的剪接就能完成。


剪接点cuting point会产生对立与融合的不同状况,也就是两个画面相接合时会有顺畅(融合)和异样感(对立)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造成异样感的原因又是什么?


跳接
我们用一个人5秒钟步行的画面来想象,如果我们剪掉第2秒的30格,影像会如何变化?步行的人在第二秒时会突然向前跳,此时观赏影像的人就会有"异样感"。


在一连贯的动作中,剪去衔接部份,产生跳动现象,这种剪接叫”跳接”(Jumping cut)。


譬如,有一个人正把各种物品放入行李箱,在一连贯的动作中,如果使用跳接将会比不经修剪的原始毛片,不但节奏变快,而且会频频跳动。纪录片拍摄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纪录片不需要演员来表演。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应该与实际情况一致。


上面所举的例子,实际上已令人产生了异样感、当然无法流利自然的连接。所以如非为了持殊的目的和需要应尽量避免使用。


编辑的基本NO.1


为了使影像的流动避免产生不协调的异样感觉,编辑的基本首要原则是:”不要用大小和位置不变的同一被摄体以卡接(cut in、 cut out) 的方式来衔接"。同一大小和位置不变的被摄体卡接,视觉上会产生连续性中断(不连续)的”跳接”现象。


进一步的说,除非为了强调连续镜头之间关连性的强度,和表现某些特殊的意义。要使影像自然顺畅的流动,最好避免使用这一种剪接法。


拍摄人走路的的镜头,我们通常不会采用抽格。但我们会不经意的以相似的的镜头衔接,在不知不觉中犯了跳接的错误。


譬如我们拍摄八挂山大佛,摄影者拍摄了许多佛像的镜头,可是在剪辑时只选择了大小、位置类似的镜头相衔接,产生了不连续的感觉,影像呈微妙的连续跳动。


解决跳接的对策
最单纯的对策是,首先把前镜头和后续镜头影像的大小差异加大。


也就是近镜后接中景,中景后接长镜,长镜后接特写。不要使相同大小的影像连接在一起。这种大小不同的连续镜头,可以使”不连续感”和”不愉快的异样感”得以一举解除。


用最大的差异,明快的处理连续的镜头,使观赏者在许多镜头中感受到其中的连续性和顺畅感。人对”含糊的差异”有不愉快的感觉,对”明确的差异”较能接受。后者对编辑的节奏感和顺畅感具有很大的功用。


如果因事实的需要,必须连续使用同一大小的影像时,前镜头和后续镜头之间可以加入”桥接镜头”(bridge cut)。也就是在两个相似的镜头中插入一个迥异于前后两个镜头的画面。正如字面上的含意,桥接镜头是要制造前后有关连的两个镜头的差异性。就像文章的句点一样,把两个相似的镜头分开。以八挂山大佛为例,前镜头是中景的大佛正面像,后续镜头是中景的45度像,这两个相似的镜头的连接产生了不自然的跳动。如果在两镜之间插入一个信徒拜拜的镜头,影片将变得较顺畅而富变化。


在编辑的工作上有许多必须考虑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从人类视觉特征的基本判断”。这个重要的项目。


如果能够具备充份的编辑知识,对摄影时镜头的运用和选择也有莫大的帮助。有了编辑的经验,在拍摄过程中对重要的被摄体选择不同的大小和位置来取镜。有了这些丰富的素材,编辑工作就额外的轻松顺手。编辑可以影响摄影,摄影也可影响编辑。


信息量和画面长度的关系
画面的时间长度和流畅性是具关连性的。如果每一个镜头的时间都一样长,节奏感完全一致,很多时会使观赏者感觉单调乏味。


如果把连续画面的长度巧妙大胆的加以变化,就有较强的节奏感,使观赏者容易感受到。


并非所有的画面都以机械式来制定长度。从来画面长度就有”适当最好”的说法。但到底多长才算适当呢?


以前,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影像编辑者,他们通常给你的回答是,画面能达成它的任务的时间就是”适当时间”。譬如我们拍摄从黄昏到夜晚的片断,此时必须有满月的画面。到底这个满月的画面要多长?或许是2秒,或3秒。如果没有特别要强调,通常都不会超过5秒吧。


这个满月的画面是在表示夜晚的到来,对于传达此项讯息所需要的信息量的长度如果只需2秒或3秒就足够,那么这一段时间就是所谓的”画面能达成它的任务的时间。


还有,在一般情况下,以固定画面影像的大小为例,近镜所需时间较短,长镜(广角)较长。这是以不同画面所提供的数据的数量的观点来说明的。


近镜时数据数量少而明确,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接受信息的内容。长镜时数据数量多而复杂,观众要了解数据的内容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


例如以近镜拍摄一个人家的姓名牌(日本人大多会在住家门前张挂”00家”的姓名牌)。这姓名牌只能告诉你这户人家的主人姓名,或是从姓名牌的状况判断房屋的新旧程度。


如果以广角镜拍摄,它所包括的数据量会增加,包括这个房屋的方位、面宽、结构、形式、邻家的状况…..等等都会传达给观众。


当然,只拍摄姓名牌也许只要2秒,拍摄房屋全景则要3秒到5秒,如果把两者的时间对调,这个编辑的结果就会变得很奇怪。


简单的说就是近镜时间短,长镜时间长。


编辑的目的是要准确的传达信息,因此必须配合合理的”适当时间”。


编缉的技术(二)
编辑跟着意志走


本文开始时曾经提过,编辑是构成的作业。


编辑者为了既定的目标和意图,可以打破摄影素材的先后顺序重新编排影像的结构,所以编辑就是影像的再构成。


这里最恼人的是第一个镜头(first cut)到底要如何安排。


基本上最具主题性的镜头就是第一个镜头,主题镜头就是可以传达主题精神给全体观众的镜头。主题镜头因负有任务,因此如以固定画面(fix)而言当然使用的是长镜头,因为长镜的画面能提供较多的信息。影像舞台要表现的内容也可很明确地传达给观众。


其次,和上述相反的是,以象征性的镜头作为第一镜头,用来诱导主题镜头的出现,也就是缓缓的把观众引进到趣味的舞台中心。(倒置法 反传统顺序的逆向导引法)


构成可以左右作品的内容,这在一般的标准化影片中是难于看到的。


旅行的影片一般都是依照时间的顺序来编辑,其实如果你省略出发时的片断,从到达目的地开始编辑,这一点也不奇怪。也有很多作品是把旅行最重要的部份拿来作开头。日本电视台制作的旅行节目也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结婚记录片也不一定从枯燥的新娘化妆开始。如果把过程中最感人最温馨的画面放在第一个画面,这支影片就有较强的吸引力。


有些纪录片是从现在的状况追溯到过去发生的事。动画特效使用电脑软件制作出立体的虚拟的特殊效果。特效一般包括声音特效和视觉特效。纪录片最基本的是要保持客观的观点。但现在也有用戏剧的手法来表现的方式。


也有影片开始时只听到声音,眼前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声音导入法。


编辑前你如果肯多发点心思去构思,你会有较大的收获。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谚语用在这里最为贴切。


反操作(Re-action)


在构成影片时采取某些保留的片断,可以增加影片的神秘性。


一支欣赏红叶的影片,开始时没有任何红叶的画面,只看到人们在观看、拍照、赞叹,手指向上方的种种不同的表情,以此来诱导观众期待看到后续发展的好奇心。当美丽的红叶一幕幕展现出来时,开始酝酿的气氛使观众对主镜头给予最大的注意力。


此外,为了强调红叶的美,编辑时可选择众多游客的面部特写,藉感动的表情间接描写红叶之美。这就是反操作(re-action)的手法,反操作也是构成的重要因素。

发表评论